2007年2月20日星期二

庵野秀明的两个访谈

庵野秀明和他的 “EVA 真理教”

(此问发表于1996 10月号的《STUDIO VIOCE》杂志,采访的时间是1996 624 日,正是 TV 版结束而剧场版还未开始的时候,其中出现了很多庵野对于自己作品的说明和看法,甚至包括自己的一些意图,因此对于 EVA 的发烧友们可以说是一份珍贵的资料,看完本 文特别是最后部分后,大概您也会同编者一样明白到为何会将庵野叫做“痞子”和“教主”……)


没有无聊的专业意识

STUDIO VOICE继前作《蓝宝石之谜》(ふしぐの海のナディア,TV 动画,于8990 秒年1 播放)的成功之后,您已经五年没有再知道动画了。在《EVA》制作将要考试的时候您有没有预感到它将会打破普通动画作品的框架,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创新?

庵野:要说预感就难了。首先,有《EVA》这个企划的契机,与其说是《蓝宝石之谜》的成功,不如说是它的失败。并不是从作品本身来看不合格,而是在我心目中不合格。

STUDIO VOICE为什么呢?

庵野:以为它(蓝宝石之谜)的构成一开始就是打定了主意是作成那种随时都可以结束的故事,而且早在企划阶段的时候,就被上头要求做成是宫崎骏的《天空之城》的那种风格的TV 动画。所以我很不喜欢这种一开始就预备着可以随时完结的作品。在我心中它是一个不合格的动画,这样也很对不起制作人员们。尽管在这之后的企划相对来说要好很多,我对于这些题材已经完全没有了灵感,而且其他人设想的题材也大同小异,结果只好自己来。自己同时担任企划、监督、制片人和原作。在那个时候 KING RECORD EVA 的音像制品发行商,动画制作的赞助之一)来找到我,得到他们的支持后就决定要做TV动画了。

STUDIO VOICEEVA》的后半那让人绝望的发展,是那个时候就决定的吗?

庵野:啊,不是的。当时想描述的是风格阳光开朗一些的典型巨大机器人动画。

STUDIO VOICE也就是说,那时还没想着要去批判那些把动画当作逃避现实的避难所的动画迷们?

庵野:在我制作《飞跃颠峰》的那个时候是非常郁闷的。1996 年我们GAINAX 用心去制作的《王立宇宙军》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我们当时都十分心灰意冷。我们那么用心去做,但是观众喜欢看的却不是这样的动画,而我们对那些非动画迷市场的宣传也失败了。于是我们 都有些心理不平衡。观众们不就是想看半裸体的美女开着巨大机器人冲向宇宙嘛,所以我们就这样带着怨念去做了《飞跃颠峰》。

STUDIO VOICE 那部片子里的怨念倒是很明显啊。不过尽管如此,《EVA》里不是也充斥着美少女、机器人和费解的宗教设定这些吸引注意的元素,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市场策略。可您有没有想过再做这种东西的话自己就会先崩溃呢?

庵野:那倒没有,因为这些东西我自己也喜欢(笑)。其实也是因为我没有那些无聊的专业意识。有趣才是最重要的。总之先尽力做到最好,至于是否会失败那就到时再说了。当然如果是再做一部这种动画,只是26 话的这种不算太长而又比较紧凑的故事的话倒也能承受。当然结果方面就已经无所谓了,不过还是能成功最好。

STUDIO VOICE没有想过给作品留一个完美的结局吗 ……有没想过会影响到市场销售。

庵野:最核心的铁杆死忠大概有两万左右,所以没问题的。

STUDIO VOICE你不担心他们会闹事吗?

庵野:我想日本可还没病得这么厉害。如果我们的作品收视率超过10%LD 大卖2 万张,那日本可就算完了。


拍得接近真人电影的动画已经过时了

STUDIO VOICE想听听你对其他业者的评价。首先,你对押井守先生的评价如何呢?

庵野:我对他评价不高。《机动警察 2》还是不错的,不过这是因为我认识押井先生,从个人角度这么认为。

STUDIO VOICE那《攻壳机动队》呢?

庵野:那个我没看过。

STUDIO VOICE宫崎骏先生又如何?

庵野:宫崎骏做的已经不是动画而是电影了,那种无聊的所谓日本国产电影。

STUDIO VOICE您是说从《龙猫》开始的倾向吗?

庵野:《龙猫》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我很喜欢那种让人心情放松的气氛。最讨厌的是《天空之城》。最近没什么看东西的心情。虽然我比较看好《红猪》,但是其中加入了太多商业化的东西,感觉很做作,所以也不喜欢。

STUDIO VOICE还有一个与《侧耳倾听》同时公开的短篇《YOUR ON MARK》,您觉得那个如何?

庵野:有一个描绘女孩子的表情的镜头我觉得非常出色……其他地方的表现感觉就老套了。之后“STUDIO GHIBLI 实验工房”也是如此——让人失望。如果没有安上“实验” 这个头衔的话,还真是让人辛苦。看得出《幽灵公主》想摆脱这个模式,还是让人有所期待的。然后是《风之谷》的七本漫画,那是至今为止的最高杰作了。

STUDIO VOICE原来如此。那您作为监督有受到什么真人电影的影响呢,尤其是《EVA》后半部分的那快速的镜头切换。

庵野:那是冈本席八监督的影响。就是节拍。因为动画的画面是画出来的,其信息量有限,所以很多人就用那种吧镜头里所有的场景细节都画出来的方法来解决,不切换,就在一个镜头里安排的满满的。总之就是把动画画得像实拍一样。大友先生,宫崎先生,还有现在的 押井先生都是这么做的。我认为那种方法已经过时了。虽然我认为那样的镜头也是需要的,但是没有必要把整部片子都做成那样。重点在于控制那些提供想要对观众表达的信息的画面的节奏,那是要和音乐来配合的。比如心情好的时候就疯狂地进行画面的切换变化,在镜头 切换的一瞬间心情是很舒畅的。

STUDIO VOICE“即使是与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比较,《EVA》的质量也相当高”,你有没有期待过这样的评价呢?

庵野:是有这么期待过的。说起来,我直到现在,还没法在不看动画的人面前因自己的工作和动画作品而自豪。

在《宇宙战舰大和号》播放的那个时候,动画爱好者看起来好象被社会所认同了。而我正是那个快乐的时代的人。但那种仿佛能得到公民权般的被认同感其实只是错觉,从而导致了现在的失败。比如我当年在买动画周边的时候,总担心会被人说“过了二十岁还买美少女战士啊”,所以都有些觉得很丢脸,但实际上到最后还是买了……

所以要说什么看动画的人被一般人认同那只是错觉,别人看动画迷都是当傻瓜一样的,实际上我们动画迷是脱离显示世界最远的人。正因为这样的想法,所以我想去做出些能让我作为制作人员在那些不看动画的人面前能挺直腰杆的东西出来,至少不会觉得丢脸的。

当然我想要做的还是动画,但不想做那些庸俗的片子,我希望能做些面向 30 岁左右的观众的片子,就是大概20 岁到 40 岁之间的,再超过的话那就是《宇宙战舰大和号》之前的片子的观众了。

我认为在《宇宙战舰大和号》之前是没有所谓的动画的。

STUDIO VOICE那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宫崎先生和押井先生为了吸引动画爱好者以外的人群,他们前进的方向是抛弃了动画的特点的,而监督您则是反过来以能使人们容易理解的方向前进,就是高水准做着有机器人还有美少女之类的动画。

庵野:从结果来看可以这么说。

STUDIO VOICE对了。当时网上有很多人留言说,很讨厌后半段里有很多折磨明日香的情节。不过我很喜欢那个角色呢。

庵野:我也喜欢。(笑)

STUDIO VOICE她很不错。但看到观众的反映还是深有感触,除了动画爱好者之外的普通观众看到主人公必然会死的结局可能会很感动也说不定,但是动画业界里的人会觉得这样的剧情展开太过突然而会尽量避免不敢放手去做。对于这点有没有想过要回避呢?

庵野:这个我没考虑过。电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人快乐。总之就是要心情舒畅地看电视。而所谓的观众们既然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那就该明白如果出现不想看的东西就要关掉。如果只是想看到精力充沛的明日香,而觉得我在最后部分表现的明日香很讨厌的话,还是换台的好。现在的人视野变得狭隘了。第十八话不过是稍微暴力了一点就马上引来了指责。因为他们看不惯血和尸体。

STUDIO VOICE说起来第二十话里有美里和加持的一段只有声音的三十秒以上的床戏。您是有意识地想要破坏TV 动画的通常底线吗?

庵野:那个时候电视台逼得很紧,经常对我们限制。而我们和来自电视台的限制可以说是白热化的互相较劲,但是性是人的基本为什么要认定因为是动画角色所以就不可以有这方面的描写呢?

STUDIO VOICE您怎么看动画爱好者对动画人物的狂热?

庵野:我在做《高达》的时候,监督富野由悠季曾经很尖锐地这样指出:“你的工作不就是要给予动画爱好者们一个可以让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吗?”关于这点,我深有体会的就是《美少女战士》。这部动画没有什么剧情可言,只有登场人物和最低限度的世界观。也就是说给了你一个沙堆还有不同人设的人偶,让你自己去堆沙丘,而人偶的性格就随你喜欢去组合安排了。对动画爱好者来说这可是特别方便的游乐场。这种动画对于那些想自己创作却又做不出来的人应该很合适吧。动画里经常都有这种发挥余地,《EVA》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错。反正角色只是一个符号罢了。

STUDIO VOICE和一段时期里的押井守看法相同呢。不过,和他没有共同语言么?

庵野:关于作品的话大部分没有。我对押井先生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寺山修司先生。因为不为动画爱好者所知的一面,反而能看到比较真实的地方。我想押井先生也是一样会认为我的作品和他的没有相似之处吧。对于他来说,还是有原作的作品比较有趣啊。

STUDIO VOICE原来如此。回到之前的话题吧。在动画界之外,也有人对押井和大友那不像动画的影片和做日本电影的宫崎先生的作品评价很高呢,这和你刚才说的截然不同。你想让《EVA》成为一个突破口吗?

庵野:我想已经踏出半步了。就像这次你们不是来采访我了吗?

与世界维持的暧昧关系不过是空忙一场

STUDIO VOICE在最后问一个关于作品设定的问题。被成为“使徒”的敌人,既有金字塔形,也有发光的圈,而有的是病毒。并没有具体的形象。是处于什么样的考虑才设定成那样的呢?

庵野:只是从另一方面表现了“无形之物”罢了。在我心目中“敌人”是个很暧昧的东西。 就如同我和这个世间的关系一样暧昧……我想这种敌人就像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一样的东西。即使你想反抗这个价值观,老一辈的人也会告诫你个人的反抗是没有希望的。

STUDIO VOICE感觉和奥姆真理教的敌人印象很接近呢。

庵野:我想那是因为 EVA 和奥姆真理教是通时期的东西吧,你知道得很清楚嘛。

STUDIO VOICE虽然我比监督您差不多小了十岁。不过在我看来监督的那个时代对奥姆真理教很同情。不过,是不是监督您所说的“奥姆风格的东西”和实际的奥姆要区分开来呢?

庵野:我们只是将奥姆真理教其中的一些东西做出来,将其设想成合理化并提升到了一种自我醒悟走出自闭的地步。而奥姆真理教内部的人并没有这么做,他们是真的憎恶这个世界,然后将以自己的意志将其自我封闭付诸时间而已。如果他们整个团体能明白到自己的错误就

好了,不过我想他们那些人就像不断地踩自行车向泥沼中前进,最终只有自取灭亡。虽然他们是有一定程度的能力,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个组织还是很无力。

STUDIO VOICE在《高达》里,阿姆罗的对手,还有使其成长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都是很清晰的。而《EVA》则不然了。

庵野:《高达》是留着那个时代(20 世纪 780 年代)的印记的作品,后来的作品已经很难超越了。可以说我自己已经没什么时代的烙印了,也不相信什么政治和社会。没有的东西自然也就做不出来。虽说不存在的东西应当排除,但是当时社会正缺乏一些批判和发泄,所 以现实中没有的焦躁感只能在动画里发泄出来,即使它知识一个空谈。所以当时的人只会说些以自我为中心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原创。

STUDIO VOICE这样的话,也只能通过想象才能体验一把玩政治了,那么《EVA》的结局只有彻底把政治和社会表现成“无稽之谈”才是最现实的吧!


庵野秀明和他的时代

(这篇访谈刊登在《Newtype1996 11 月号,正是在《EVA》的 TV版完结而剧场版未播放的时候。当时刚播放完的最终两话掀起了一阵激烈的争论,而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来说,一手策划并一手将其终结的唯一教主庵野秀明自己的想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次和庵野直接对话的,是日本中部大学的助理教授上野俊哉,他主攻思想史、文化研究和传媒论。上野是一位文艺评论家的同时也是一位动画迷,在《Newtype 》上为 Katoki Hajime 的《Gundam Fix》撰写说明文字(《Gundam Fix》相信熟悉高达的朋友一定听说过,那些精美得几乎可以乱真的 CG 化就是出自 Katoki 之手)。有趣的是,他可以说是庵野秀明的同龄人,成长的经理都有许多共同语言,所以这个访谈前半部分都是两人关于自己所成长的时代的一些电视节目(主要是特摄)的感受,从中可以看出庵野心中一些观念的形成过程;而后半部分 则是关于 EVA 中一些思想的探讨,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庵野毫不掩饰对观众的鄙视之情,相当有趣。和STUDIO VOICE 的采访比起来,庵野似乎更“放得开”一些……)


冷漠的时代和“魔法的盒子”

上野:如果回头仔细想想,像《超人奥特曼》和《假面骑士》之类的特摄,对于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所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在这类片子里,机器人,巨大怪兽甚至各种各样的东西在城市里大肆破坏,估计当年那些喜欢车辆的,喜欢机械的,或者说只要是科幻沾边的东西都喜欢的人,都会被其中的那些压倒性的暴力破坏场面所吸引。我觉得在《EVA》中也同样有类似的充满魅力的魄力破坏场面,或者说有是接近我提到的那些作品的感觉。

庵野:确实是这样。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年代(60 年代前半出生的人),大家的共同记忆也就是看电视和看漫画,这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吧。至于我们的上一辈,几乎都卷入了“全共斗”的学潮中,闹得只要反抗上级就会被整得很惨,所以不去的话也就只能躲在小房

间里唱民谣了。而他们的再上一代的共同回忆就是二战以及战后复兴了。当时所有人面对战火席卷后满目创痍的大地,都是一心想着要让国家复兴,这实在是一股很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这些老一辈比起来,我们这一代的话题却都只是和电视里的各种节目而已。虽然说起来好

像很堕落,不过也是没有办法的。我的希望就是能够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同龄人的日常现状,然后再作其他的考虑。

上野:在我们看《超人奥特曼》的时候,其实都已经知道是有人穿着怪兽或者奥特曼的衣服在演,所以就算在《假面骑士》和《超人奥特曼》里看到那些怪兽或者超人身上的衣服出现了拉链之类的,也不会觉得土或者难看,甚至觉得还很有意思。因为当时都已经狂热到只会

往好的方面想了,就算看到有这种Bug 也会觉得也许怪兽身上就是长拉链之类的。但同时作为观众也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那就是“反正那些特摄都是有人在里面假扮的”,正因为事先都认定是在演戏,自然也不会过于深究。

庵野:因为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是认为新闻是真实的,而电视剧,漫画以及特摄都是假的,所以对于这些设定自然会表现的比较冷淡,这也是必然的。可是新闻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毕竟还是有播音员的解说在,而且也有一些感觉很现场的影象,可以让观众在茶余饭后八卦一下。但话又说回来了,就算现在CG 技术再怎么发展,也只是“逼真”而已,仍然不会觉得是真实的东西。当年我们作为儿童就只有看电视和看漫画两种娱乐方式了, 所以制作人员也在想方设法地将电视和漫画的娱乐度发挥到极致,所以在许多娱乐性质的节目里,制作人员会尽可能地在空想设定上编些合理的解释出来,把BUG减到最小。可我从那时就开始想,这些所谓的娱乐性的电视节目,是不是还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呢?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让其进一步完善。

上野:经历过战争的那一代,也就是我们的父母辈,就有过被传媒所愚弄的经历。比如,原先一直是军国主义,战后忽然就变成了民主主义;原先那些喊打喊杀的学校老师和军人们,忽然间就变成了高唱自由平等的民主人士。这对于他们来说,一定会觉得没有什么是真实的,

或者干脆说就是被玩弄了。但是等到我们这辈人从记录片里看到的当时的情景时,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不过是个“电视里演的故事”,所以就更没有真实的感觉了,更说不上受骗上当。所以我就在想自己也许并没有真正地被电视所愚弄呢……

庵野:所以我们才会谈起在看电视时被愚弄的体验嘛。我们作为观众能做的也就只有静静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东西,再有就是听老师和长辈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而已。在1945 815 日那天,全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和体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日本在同别的国家 的战争中第一次遭受失败,而且是在两千年的历史中第一次。但尽管是第一次遭受如此惨重的失败,日本还是挺了过来,并没有在历史中消失。我个人认为日本这个国家非常幸运,当然也不仅仅是幸运。当日本社会的上层方向改变之后,人民也能迅速听从改变并适应,这也 算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特性。说到战后日本社会价值观的巨大转变,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强烈印在脑海中的东西了,而且这些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起码能让我们明白到“世事无绝对”。

上野:当年电视台播放《超人奥特曼》和《超人七号》时,有评论说因写剧本的是冲绳出身的人,所以故事里隐约有一些影射现实的东西。尽管影射的确是有,但当时的我们年纪都很小,读日本的社会上的事情都不太了解,比如环境污染、中东石油危机、越南战争以及学生运动失败这些,我们还没法去分辨是非。

但是到了《Iron King》和《银色假面》播放的时候,或者说是在这些作品拍摄时,国际形势和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有些大事件,而此时我们已经成长,知道什么是石油危机,还知道了一些社会上的事件。而了解到了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后再去看这两部作品就能看出些东西出来了。比如《Iron King》中在两千年前同大和族竞争日本统治权失败的不知火一族在现代的复仇,还有一些故事中的激进派角色,可以说都有着但是的现实背景所在,而且一些设定也明显改编自非常具体的事件,比如一些恐怖组织什么的。这些就是同原先的电视节目所不同的地方了,有的会非常严肃。

庵野:如果从整体风格看的话,60 年代初的一些电视节目包括特摄都是以未来为背景的因为但是的日本正是一片朝气蓬勃向前发展的火热气氛,所以都觉得未来是很光明充满希望。比如《超人七号》的背景是在 80 年代末。而在这些作品之后,日本整体的对于将来的期望和热情戛然终止,之后的电视剧的主题就开始变得严肃而贴近现实了。当然,我自己是很希望奥特曼系列能一直做下去的,就算主角不是那些人也可以,世界观维持下去就好。我想负责剧本的金城哲夫先生也是这样希望的吧。不过我也想过,他是不是也并不怎么相信美好的未来呢?也许只是不得不去相信?其实就算这样也挺令我崇拜的,分明认识到明天只有绝望,但绝对不会说出口,这也是一种坚强。


上野:金城先生是因为有自己的立场所在吧。他是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人,而且在饱受战争创伤的土地张大,后来才来的东京。

庵野:所以只有他才能描写モロボツダン这个在地球上算是个异端的人。如果没有过那些经历和阅历是绝对不会如此设定的,亲身体验的感受是不可能从书里看来的。

上野:实际上我认为《Iron King》的剧本作者佐佐木守也是一样,他所设定出来的反政府组织不知火一族也是一样的,明知道反抗斗争是不可能成功,也没有什么未来,但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庵野: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现政府啊,在作品中有很多地方是在影射日本当时社会上的激进派,当然这些并不至于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应该说,仔细想想还是挺不错的,当时那些的作品。我认为那时的人都是很用心的在制作节目。

上野:你觉得现在的人不够真人吗?

庵野:比如说,现在很多做给小孩子看的节目的人,因为观众是小孩子就不认真,拿他们当傻瓜。相反,我觉得正因为要给小孩子看,所以更应该认真地做才对。并不是说大人和孩子的水平不一样,而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法和大人不同。

上野:证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观众,所以才会有“天壤之别”这样的说法嘛。

庵野:确实是这样,但是以前的东西比现在还是好太多了,有很多电影也很好,特摄也是从中间开始才出现粗制滥造的。因为现在就流行粗制滥造,所以很多不怎么样的东西就都跑出来了。

有关《EVATV 版的角色

庵野:尤其是真嗣,美里,明日香,我认为这三个人最接近我自己。此外,像影子一样的渚熏和凌波丽,应该算是我最为核心的,深层的性格。我尽可能的不干涉他们的成长,只是把自己自然表现出来的部分作为原形创造了他们。

上野:我实在非常喜欢丽。这种喜欢和一般的喜欢不一样,比如《高达Z》里的凤,我只是很想到动画里的那个世界里去见她一面,但我对于凌波丽的感觉却完全不是那样,并不是因为她是二次元世界的人才喜欢,而是因为她在我的面前已经消失了,是一个已经终结的存在,就算她有很多备用的身体,但是我心中的那个她已经不存在了。

庵野:哈哈,不过你这样的痴迷感觉很疯狂呢(笑)。当然我就是希望把丽塑造成这种印象的角色。这种有些疯狂的设定,也只有疯狂的人才能描写得出来,所以我也只能让自己疯狂。

上野:像精神分析和人格研究之类的话题,一说起来就长篇大论了,你是不是从以前就开始对心理学之类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呢?

庵野:应该说完全没有兴趣。

上野:开始创作《EVA》之后,是不是发现自己虽然不喜欢,但却很有心理学的天分呢?

庵野:是啊,很自然的就能明白了,以前从来没看过关于精神分析的书,大学的时候也就是作为一般的课外读物看过那么几眼而已。但却是我觉得所有资料里最有趣的书了。

上野:也就是说,不管是为什么去看的这些书,总之就是看过后就觉得对心理学感兴趣了么?

庵野:是啊。我其实对于人文学科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但当时我正在策划 EVA 的一些设定,但是在进行过程中,一些想法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词来表达,于是为此查找了很多相关的资料,结果发现最简单也最好用的就是一些心理学用语了。从此开始我才去找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来看,之前我对心理学一点兴趣都没有的。

在第 16 话时,我是一次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描写内心世界。很早开始我就很想试试用线条的变化来体现剧情是什么感觉。画那段面做起来应该也算是比较开心的一段。我也很想把自己说过的一些话用那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过最后还是以和总集篇类似的凌波丽的独白来收尾。当时制作的时候还是先做了第16 话,总集篇最后再做也来得及嘛。


其他方面,比如有一次我怎样都没法想象之后的故事该怎么编,后来有个朋友借了我一本《别册宝岛》出的关于精神病方面的书,在其中我看到了让我感觉到十分震撼的诗句,可以说是那种直接冲击大脑的感觉,那一瞬间就思如泉涌了,凌波丽自白时的台词好象一下子就出现在脑中了。虽然并不是说借鉴了书里的那首诗,但也算是朋友的功劳,一下子让我的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了。通过这个事情我就真切地感觉到,果然影视作品这种东西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写不出来的,一定要靠所有工作人员和声优一起努力才能做好,我自己一个人一定什么也做不成。


关于结局

上野:我并不认为那两话是愚弄观众,反而是一种标准的结束方式。实际上那个结局,如果让喜欢实验电影的人或者美术鉴赏家来看的话,即使他们从来不看动画,也一定能弄明白作者的意图。相反那些天天看动画的人,一看到最后是这样的结局,反而会有一种被愚弄了的感觉吧。

庵野:最后我和那些平时不看动画的人有了一些接触的机会,他们很冷静的告诉我,这个结局很不错,二十五话尤其在女性中评价相当高。不过我也想到啦,大多数动漫FANS 看到我安排的结局都会生气的吧。我也明白他们生气的理由,不过也有很多人说是我因为想偷懒才那样做,这实在太让我失望了,真的很想对他们苦笑一下。我必须说,就算我们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但是绝对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想过要偷懒!那些从第一话开始看到最后还觉得我们偷懒的观众,我为你们感到悲哀。不过我这样说的话,这些人又会不高兴了吧。但如果我不把话所清楚的哈,这些人就永远也不会明白。所以连这种本不用别人提醒就该知道的道理还要让我说出来,真是不让人省心。

其实在 TV 版中故事已经完整的结束了,无论表面上的还是其中内容的结局,都已经完全收录在那两话中了,就算我再做一个剧场版,也只是早找一种其他的收尾方式而已。另外,我会把TV 版以那种结局收尾,是以为我觉得那样最能体现故事的核心,而并不是要把我的本意透漏给观众知道。这并不是说我至今为止说过的话都是骗人的,其他的导演应该也是一样的。一般来说没人会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随便透漏给别人对吧?因为那对自己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而且世界上本来也不可能有什么作品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因为没有哪两个人的想法是相同的,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希望的结局,如此而已。

能不能赋予《EVA》一个答案呢?

上野:很多 FANS 都在期待剧场版能是一个完结,但是我从一开始就不认为能得到什么确切的解释,也不像BBS 上的大家那样期待什么新的进展。说白了,剧场版就应该就是“充满了使徒和 EVA 的大场面”或者“给围绕在人类补完计划周围的迷团一个暂时性的解答 ”这样的东西吧,可以这么说吗?

庵野:算是吧。

上野:就只回答“算是”吗?

庵野:只能说是算是这样,因为我不打算说明一切,没那个必要,我甚至觉得把一切都说明白了反而无聊。比如TV 版的一些悬念,我只是把一块一块的碎片拿给观众看,要怎么组合就看他们自己了。而且我不会给他们什么官方的完成图。所以每个人最后完成的结果都是自己心目中的正确答案而已。组合的过程本生就很有趣,尤其是一边想象着完成后的样子一边做就更有趣了,不过对于那种不刨根问底就不爽的骨灰级动漫 FANS 来说,我的做法还是会很让他们为难吧。

转自《动漫基地》,感谢CursedOctopus

0 评论: